信札丨吴贤友:你终究要去开拓自己的世界 ——写给女儿的信
欢迎点击上方「中国德育」关注我们!
LOVE YOU
亲爱的苗:
终于等到这次社会实践活动,对你来说,用欢呼雀跃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,但我听妈妈说,就在临行的早晨,你要求妈妈一定去送你。到临出发的那一瞬,你抱着妈妈亲了又亲。那一刻,妈妈的眼睛酸涩;你呢,也是,泪水夺眶而出。纵然如此,你依然坚决地转身,上车,出发。是的,尽管我们有万分的牵挂与不舍,又能怎样,彼此之间,就是这样眼看着对方渐行渐远……
这就是人生。
看着十三岁的你,我忽然想:我在你这个年龄的时候,在做什么?
十三岁,我也初二了。一年前,你爷爷硬是托人把我送到九华中学,别人说,那里的老师更优秀。记得第一次去的时候,是你奶奶带的我。
你奶奶拉着板车,上面架有柴火,送给这次帮我转学的老师;还有一袋米,是我一周的口粮,要交到学校食堂的;再加上一床被子和日常用品。
那一年的春天特别的冷,天蒙蒙亮的时候,我们就出发了,一路走过去,铁轮车咕咕噜噜的叫唤,压在碎碎的冰上,发出哔哔啵啵的声音,很清晰。路边村子里或远或近此起彼伏的鸡鸣,让我有着闻鸡起舞的遥想。后来读书的时候,读到“鸡声茅店月,人迹板桥霜”,才知道那就是你奶奶和我当时最真实的写照。
等太阳出来的时候,我们已经走了十五里的路,到了学校。奶奶把我交给认识的老师就回家了。我忘记了当时有没有哭,但我清楚地记得,那个晚上,在学校的那张木板床上我怎么也睡不着,我想家,想我的小伙伴,我好冷。但没有办法,想回家,必须是一周后。
不知怎么,坐在教室里,我老是觉得饿,想着吃的,我就拼命地咽口水,我魂不守舍。每天三顿白饭,就着自带的咸菜,一吃就是一周,后来天气渐暖时候,咸菜上面长了一层白白的霉,就用热水洗洗再吃。再后来,我练就了一个本领,就是只吃饭,不吃菜,所以今天还是这样又黑又细又高,当然,还落下了饥饿后遗症——胃病。
六年的时光过去,今天我对中学的所有记忆中,吃是最大的篇幅了。
今天,我真为你感到庆幸,因为这样的日子不复存在,再也不用饥肠辘辘地坐在教室里上课了!更重要的是,那时候讯息闭塞,知识匮乏,我在你现在这个年龄时还一无所知,而你已经建立自己的认知世界。你已经走访了全国三分之一的名胜,你甚至跨洋过海,去过韩国、泰国、马来西亚、新加坡和斯里兰卡,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在你看来触手可及;你了解一战二战,熟悉南海争端;你听过川普和希拉里的演讲,你看过世界最新的电影,你有自己追逐的明星,你甚至熟悉EXO成员中每一个人的生日和颜色喜好……真的,碰到这样一个信息发达的时代,只要有网络,你对天下无所不知。
我以为,在这物质充盈的时代,你们是最幸福的一代,可是,这一路走来,我竟然发现,有时候,你比我少年的时候过得还要悲苦。
首先,学习的压力空前绝后,无所不在,每天有着做不完的作业,加上无穷无尽的考试和排名,确实容易让人崩溃。这样的压力让你们忽视了亲情和友谊,也忽视了生活和社会。渐渐会发现,分数之外,自己一无所有。
其次,人们越来越多的时间和精力被平板电脑、手机等电子产品绑架,被无所不在的碎片化信息裹挟,受充斥四维的外在诱惑摆布。在这样的时空中,容易丧失自我,成人都如此,更何况你们这么小呢!
而在今天,有这么一次离开父母,外出社会实践的机会,我发自内心地高兴,因为它其实是对平常生活的调适和检验,让你们知道,除了分数,还有很多有意义的事情值得去做;让你们知道,没有这些现代的电子产品,并非不能活,甚至能生活得更真实,更自我;让你们清楚,辣条、薯片和牛柳并非生活的必需,在饱暖之外还有饥寒的感觉。而这些对你们来说,如此重要。
听你妈妈说,你出门前所有的准备工作都是自己做的,包括收拾行李,包括未来一周自己的安排,你甚至还给妈妈这一周的生活进行了筹划,叮嘱妈妈如何照料好自己的起居生活,你还帮妈妈准备好了写信的纸笔,我知道,这不是你离不开妈妈,只是想告诉我们,在你的眼中,爸爸妈妈有多重要。
在我的眼中,虽然你还有那么些的小脾性,但我一直认为你是一个自尊、自强也很阳光开朗的好孩子。以前我觉得,是你离不开放不下我们,可是现在,我渐渐发现,你在爸爸的心目中的地位愈发重要。以前是我们照料和牵挂你;现在呢,我们渐渐被你照顾和牵挂。尽管如此,我知道,你终将离开我们,去开拓外面的世界,去绘写属于你自己的五彩人生。
这是第一次离开父母,去另一个集体中生活,这是一个全新的尝试,也是你必须勇敢迈开的第一步。尽管,这十二月的风很凛冽,寝食里的板床很硬,食堂里的饭食也不一定可口;尽管,爸爸有无穷的担心,妈妈有无限的牵挂,但我们都无法阻拦,无可改变,你终究要迈出这一步的。当然,我也坚信我的女儿有能力有毅力有魄力创造属于自己的精彩。
爸爸爱你,妈妈爱你,我们每一个人都爱你!
老爸
【供稿:吴贤友,安徽省马鞍山市含山县第二中学】
【文字编辑、微信编辑:崔倩倩】
本文系原创文章,版权属于本公众号所有,欢迎转发到朋友圈,转载请联系后台。本文图片来自网络。
推荐阅读
观点丨正视中小学德育的复杂性——访全国著名德育专家、华中师范大学杜时忠教授
观点丨“掩耳盗铃”还是“直面生活”?——社会事件融入中小学教育
推荐 | 教育部向全国中小学生推荐优秀影片1-36批全名录(建议收藏)